诗歌常识中对仗的基本规则有哪些
诗歌常识中对仗的基本规则有:1。
字数相等,平仄相反。“字数相等,平仄相反”是格律诗固有的特点。
格律诗中一联诗句的字数必须相等,出句与对句都要相对,且平仄相反。所谓平仄相反,亦仅指不失 对而言,主要指偶序位上的字和尾字平仄对应相反。
如杜甫《秋兴》中颔联:江间波浪兼天涌,塞上风云接地阴。 平平仄仄平平仄,仄仄平平仄仄平。
这两句诗中“江间”与“塞上”相对,“波浪”与“风云”相对,“兼天涌”与“接地阴”相对,这两句的平仄也完全相反,是工对。2。
语义相对,词性相合。“语义相对,词性相合”是对仗的词性特征,是近体诗对仗的根本特征。
语义相对是指句中所用词语的字义要相互对应;词性相合是指对应词语的词 性协调一致。 如南宋叶采《暮春即事》:双双瓦雀行书案,点点杨花入砚池。
这首诗中首联对仗,“双双”和“点点”相对,均为量词重叠词;“瓦雀”和“杨花”相对,均为名词;“行”和“人”相对,均为动词;“书案”和 “砚池”相对,均为名词。对仗的诗联又叫作对偶句,亦称为对联,凡是满足以上两条要求的一联诗句皆谓之对仗句。
为训练儿童应对,掌握声韵格律,明清以来,才学之士 编写了很多关于声韵和格律的启蒙读物,如《训蒙骈句》、《声律启蒙》、《笠 翁对韵》等。其中,清代康熙年间车万育编写的《声律启蒙》独具一格,经 久不衰。
全书分为上下卷,按韵分编,包罗天文、地理、花木、鸟兽、人物、器物等的虚实应对。 从单字对到双字对,三字对、五字对、七字对到十一字 对,声韵协调,琅琅上口。
兹将“一东”韵部的开头一段摘录如下:云对雨,雪对风,晚照对晴空。来鸿对去燕,宿鸟对鸣虫。
三尺剑,六钧弓,岭北对江东。人间清暑殿,天上广寒宫。
两岸晓烟杨柳绿,一园春雨 杏花红。 两鬓风霜,途次早行之客;一蓑烟雨,溪边晚钓之翁。
沿对革,异对同,白叟对黄童。江风对海雾,牧子对渔翁。
颜巷陋,阮途穷,冀北对辽东。池中灌足水,门外打头风。
梁帝讲经同泰寺,汉皇置酒 未央宫。尘虑萦心,懒抚七弦绿绮;霜华满鬓,羞看百炼青铜。
贫对富,塞对通,野叟对溪童。 鬓皤对眉绿,齿皓对唇红。
天浩浩,日融融,佩剑对弯弓。半溪流水绿,千树落花红。
野渡燕穿杨柳雨,芳池鱼戏 芰荷风。女子眉纤,额下现一弯新月;男儿气壮,胸中吐万丈长虹。
古诗的基本常识是什么
“古诗”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。
约在魏末晋初,流传着一批魏、晋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诗,既无题目,也不知作者,其中大多是抒情诗,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,被统称为“古诗”。清代沈德潜说:“古诗十九首,不必一人之辞,一时之作。
大率逐臣弃妻,朋友阔绝,游子他乡,死生新故之感。或寓言,或显言,或反复言。
初无奇辟之思,惊险之句,而西京古诗,皆在其下。”(《说诗□语》)晋、宋时,这批“古诗”被奉为五言诗的一种典范。
西晋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。东晋陶渊明、宋代鲍照等,都有学习“古诗”手法、风格的《拟古诗》。
到了梁代,刘勰《文心雕龙》、钟嵘《诗品》更从理论上总结评论了“古诗”的艺术特点和价值,探索了它们的作者、时代及源流,并大体确定它们是汉代作品。同时,萧统《文选》,以及陈代徐陵《玉台新咏》又从诗歌分类上确定了“古诗”的范围:凡无明确题目的作品,有作者的称“杂诗”,无名氏者为“古诗”。
因此,梁、陈以后,“古诗”已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。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,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,并且发展为泛指具有“古诗”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。
而《古诗十九首》便在文学史上占有“古诗”代表作的地位,这一标题也就成为一个专题名称。
诗词的编辑排版,应该遵循哪些基本规则常识
我觉得这更主要的是取决于你的读者群。若你主要在校内宣传,面向的读者对国学相对来说比较感兴趣或学历比较高,那么可以按照古书的排列顺序:从左往右(现代阅读一般是从右到左),从上往下(现代阅读是水平的)。如果你面对的读者对这方面了解甚少,建议还是按现代阅读习惯排列字体。
诗词的排版一般来说分如下几类:
1、按时间:例如宋词,很多词集都是按北宋、南宋这两个时间段来划分词人作品,一般同一个人的词作会归纳到一起。唐诗有时也会如此划分,但较少。
2、按流派:这也是宋词常见的一种编辑方式。会根据词人的流派编排词作(如婉约派,豪放派)
3、按字数:这主要是针对唐诗,即常说的五言诗、七言诗。
4、个人赏析:这其实是古人喜欢用的一种排版方式,现代较少见。古代文人喜好整理前人诗作,常常会自己评判诗、词的好坏,将自己觉得最好的诗作放在第一篇、次好的放第二篇,以此类推,并不拘泥于流派或是作者,时间。
另:大多数的诗词集都会在开篇简单介绍一下诗词的大概情况,并且会对每个诗、词人的生平简要介绍。翻译个人认为可要可不要。
诗词的基本常识和朗读的基本要求
诗词常识 韵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。
诗人在诗词中用韵,叫做押韵。从《诗经》到后代的诗词,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。
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。在北方戏曲中,韵又叫辙,押韵叫合辙。
一首诗有没有韵,是一般人都觉察得出来的。至于要说明什么是韵,那却不太简单。
但是,今天我们有了汉语拼音字母,对于韵的概念还是容易说明的。 诗词中所谓韵,大致等于汉语拼音中所谓的韵母。
大家知道,一个汉字用拼音字母拼起来,一般都有声母,有韵母。例如“公”字拼成gōng,其中g是声母,ōng是韵母。
声母总是在前面的,韵母总是在后面的。我们再看“东”dōng,“同”tóng,“隆”lóng,“宗”zōng,“聪”cōng等,它们的韵母都是ong,所以它们是同韵字。
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。所谓押韵,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。
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,所以又叫“韵脚”。试看下面一个例子: 书湖阴先生壁 [宋]王安石 茅檐常扫净无苔(tái), △ 花木成蹊手自栽(zāi)。
△ 一水护田将绿绕, 两山排闼送青来(lái)。 △ 这里“苔”、“栽”和“来”押韵,因为它们的韵母都是ai。
绕字不押韵,因为“绕”字拼起来是rào,它的韵母是ao,跟“苔”、“栽”、“来”不是同韵字。依照诗律,象这样的四句诗,第三句是不押韵的。
在拼音中,a、e、o的前面可能还有i、u、ü,如ia、ua、uai、iao、ian、uan、üan、iang、uang、ie、üe、iong、ueng等。这种i、u、ü叫做韵头,不同韵头的字也算是同韵字,也可以押韵。
例如: 四时田园杂兴 [宋]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(má), △ 村庄儿女各当家(jiā)。 △ 童孙未解供耕织, 也傍桑阴学种瓜(guā)。
△ “麻”、“家”、“瓜”的韵母是a、ia、ua。韵母虽不完全相同,但它们是同韵字,押起韵来是同样谐和的。
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。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,这就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。
但是,为什么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,常常觉得它们的韵并不十分谐和,甚至很不谐和呢?这是因为时代不同的缘故。语言发展了,语音起了变化,我们拿现代的语音去读它们,自然不能完全适合了。
例如: 山 行 [唐]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(xié), △ 白去深处有人家(jiā)。 △ 停车坐爱枫林晚, 霜叶红于二月花(huā)。
△ xié和jiā、huā不是同韵字,但是,唐代“斜”字读xiá(s读浊音),和现代上海“斜”字的读音一样。因此,在当时是谐和的。
又如: 江面曲 [唐]李益 嫁得瞿塘贾, 朝朝误妾期(qī)。 △ 早知潮有信, 嫁与弄潮儿(ér)。
△ 在这首诗里,“期”和“儿”是押韵的,按今天的普通话去读,qī和ér就不能算押韵了。如果按上海的白话音念“儿”字,念象ní音(这个音正是接近古音的),那就谐和了。
今天我们当然不可能(也不必要)按照古音去读古人的诗,不过我们应该明白这个道理,才不至于怀疑古人所押的韵是不谐和的。 古人押韵是依照韵书的。
古人所谓“官韵”,就是朝廷颁布的韵书。这种韵书,在唐代,和口语还是基本上一致的,仿照韵书押韵,也是较合理的。
宋代以后,语音变化较大,诗人们仍旧依照韵书来押韵,那就变为不合理的了。今天我们如果写旧诗,自然不一定要依照韵书来押韵。
不过,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,却又应该知道古人的诗韵。在下文律诗的韵、词韵及古体诗的韵里,我们还要回到这个问题上来讲。